中国机器人,集结!|“大壮”今年将上岗巡检电网
2月5日,蛇年上班第一天,10位人形机器人在武汉洪山礼堂集中亮相,其中,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联合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研发的“劳动者”系列机器人备受关注。
“劳动者1号”高大威猛
凭借过硬的素质,也让“劳动者”收获了乳名:大壮。当日,“劳动者”三兄弟纷纷展示“尖板眼”:“劳动者1号”送上了新年祝福,“劳动者2号”展示了负重能力,“劳动者3号”则表演了直立行走、转弯、调头等各类动作。
“机器人每走一步,都要实现动态平衡,不能摔跤,这就已经很难了。大壮还要在高负重下稳定行走,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我们已经攻克了这一难题。”团队核心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罗欣教授介绍。
工程师调试“劳动者2号”
“现在‘大壮’已实现独立行走、负重行走、上下楼梯、爬坡、语音交互等功能。”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大壮”适用于劳动密集型场所,已瞄准电力巡检—运维需求,将率先在电网变电站场景示范应用,代替人开展值守、巡检、运维等工作,在带电环境下代替人类操作者执行相关危险作业。目前,“大壮”正在为年底上岗做准备。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推进“大壮”在燃气巡检、医疗帮护、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工程师调试“劳动者2号”
“5年前,大家都觉得自动驾驶不会来得这么快,但这就是科技创新的速度。2025年,被称为机器人产业化元年,一些头部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已经进入了生产线,机器人将按照应急救援、工业生产、社会服务、家居服务的路径,逐步走入家庭。”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机器人一定可以像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一样普及,进入并改变你我的生活。
整合资源投入机器人制造的关键领域
“武汉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储备资源其实是十分丰富的,下一步就需要调动更多的潜在资源,例如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企业等将技术储备盘活。”韩民春认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他建议推动“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提供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在改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生态方面,要引导生产要素向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投入,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对人工智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